22 2025-09
2025-09-22

基孔肯雅热—一种弯腰行走的传染病

访问量:

基孔肯雅热—一种弯腰行走的传染病

清晨的顺德社区,张女士刚起床就感到眩晕、体温39.5℃、红疹爬满了她的四肢,手指和腕关节剧痛,仿佛被铁钳夹住般难以忍受,连简单的弯腰动作都成了酷刑——她不幸成为当前基孔肯雅热患者中的一员。

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 fever,CHIK)--1952年首发于坦桑尼亚,名字源自斯瓦希里语,意为“扭曲如被折断、让人弯腰屈背”。截至7月底,广东省确诊病例已超6000例,多地区升级为高风险区域,疫情已外溢扩散至广西、湖南、江西、澳门等地。

一、病毒揭秘:被蚊子叮咬后的“弯腰之痛”

基孔肯雅热是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(俗称花斑蚊)叮咬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通常在感染后3-7天突然发病,症状呈“急性折磨三重奏”:

高热风暴:体温飙升至39-40℃,持续不退,会出现“烧退再烧”;

关节酷刑: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、肿胀,特别是腕、指、踝等手脚小关节,剧烈疼痛迫使身体蜷缩成屈曲姿态,是本病最典型、最折磨人的特征!40%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残疾。

皮疹侵袭:躯干、四肢的伸展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,有剧烈瘙痒感。

易被误诊的警报: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都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都有高热、头痛、关节和肌肉痛、皮疹等主要症状。与登革热相比,基孔肯雅热潜伏期更短、传播更快,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,疼痛集中于小关节。

二、疫情为何暴发?--高温下的“完美风暴”

广东疫情始于7月初南亚境外输入病例,短短数天疫情迅速扩散,背后是三重因素的叠加:

气候温床:持续高温使伊蚊繁殖周期明显缩短,吸血活动延长;

积水隐患:病例居住地500米内存在蚊虫孳生地;

输入风险:WTO警告全球56亿人都面临基孔肯雅病毒的威胁,2025年全球病例较去年同期暴增,已有119个国家遭受疫情的袭击。气候变暖正推动蚊媒疾病向高纬度地区扩散。

三、防控攻坚:截断“蚊-人”传播链

虽然该病不会面对面直接人传人,但一个患者可能感染一群蚊子!一只蚊子可叮咬多人!!!目前国内没有预防基孔肯雅热的疫苗,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护措施,预防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--防蚊灭蚊。

1. 环境治理:扼杀蚊虫摇篮

伊蚊的孳生完全依赖我们身边小型静态积水,从不起眼的角落开始产卵繁殖,积水=蚊子的“育婴室”,无水则无蚊!

室内:水生植物3-5天换水,弃用花盆托盘;彻底清理隐秘积水处;储水容器要加盖。

室外:进行环境卫生大扫除,清除或倒置可贮水容器(桶、盆、罐、泡沫箱、轮胎)。

2. 科学灭蚊:精准打击成蚊

花斑蚊在上午8-10时、下午4-7时最活跃,可用电蚊拍、灭蚊灯、杀虫剂进行精准灭蚊。

3. 个人防护:三层物理屏障

居家:安装纱窗纱门,睡觉或休息时使用蚊帐;

外出:穿浅色长袖衣裤,皮肤裸露处涂含避蚊胺(DEET)的驱蚊剂;

高危时段:在清晨6-8时、傍晚5-7时段,减少在蚊子出没频繁的树荫、草丛、凉亭、垃圾站等地方长时间逗留。

四、旅行防疫:跨越边境的隐形威胁

暑期是旅游高峰,频繁人口流动易加剧疫情扩散风险:

行前查询:避免前往东南亚、非洲等疫区旅游,出发前可查询当地疫情信息;

防护升级:居住有纱窗纱门的房间,驱蚊剂每4小时补涂,备防蚊用品,如长袖衣物、长裤和帽子;

监测就医:归国后14天内或与患者接触后出现发热、关节痛等症状,及时去医院就医,主动、及知医生近期的旅行史、接触史。

特殊人群防护指南

新生儿:免疫系统未完善,易出现脑炎等并发症;

65岁以上老人:患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;

慢性病患者:关节疼痛可能诱发原有疾病加重。

用药警示:目前我国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,临床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支持疗法为主,出现高热时应立即就医,避免自行服用布洛芬及阿司匹林类药物,有诱发或加重出血风险,应遵医嘱服药或首选对乙酰氨基酚。

基孔肯雅热防控没有旁观者,每个人都是防线的一环。当我们倒掉阳台花盆托盘的积水,当我们在公园长椅起身避开树荫,当社区志愿者清理废弃轮胎里的雨水——这些微小却关键的举动,正守护着高温下的公共健康防线。

(来源:科普中国)